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 > 沙市要聞
以“綠”為墨 詩“畫”荊江——沙市區“三進三退”繪就長江大保護生態圖景
區融媒體中心 | 發布時間:2023-04-25

臨江仙公園

春風和煦,柳林洲露營地的一頂頂帳篷像草地上舒展的 “蘑菇”般生動有趣……孩子們在草坪上嬉笑追逐,大人們沐浴著金燦燦的陽光閑談暢飲,有的甚至直接睡個“回籠覺”。

“自從柳林洲生態公園建成后,這樣的畫面幾乎在每個晴朗的周末都能看到”,柳林洲棚改指揮部工作人員崔昌瓊欣喜地說,“我是從小在這一片長大的,小時候放學回家經過岸邊鼻子里都是黑灰,下點毛毛雨都得穿膠鞋,那時候的環境真是一言難盡,常聽左鄰右舍叫苦不迭。經過這幾年的生態修復和岸線整治,荊江岸變綠變美,長江水質變優變清,到這里來散步游玩的人越來越多,居民們成了美好環境的最大受益者”。

柳林洲的變化是沙市區貫徹落實“長江大保護”戰略的一個縮影。這五年,沙市區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13.5公里的長江沙市段“生產岸線”變成“生態岸線”,這里清水、綠樹、州島相互交映,如同鑲嵌在長江邊上熠熠生輝的“祖母綠”,娓娓訴說著“共抓大保護”背后的“沙市故事”。

柳林洲公園(毛杰 攝)

生態進 生產退

——保護長江、修復生態

沙市號稱“百年商埠”,港口碼頭歷史悠久,曾經沿線分布的化工廠、采砂廠、煉油廠等大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,也讓長江沙市段變得污水橫流、砂石漫天、水質惡化,嚴重威脅了長江的生態環境,生產生活垃圾肆意排放讓沿岸居民苦不堪言。五年來,沙市區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“雙十工程”,實現岸線碼頭綜合治理和生態復綠工程同步走、兩手抓,率先開展“十年禁捕”,依法征遷沿線居民1494戶,關改搬轉沿江企業17家,拆除非法碼頭37個。按照宜林則林、宜草則草的原則,岸線復綠補綠290畝,流域植樹造林3萬畝。經過五年的系統修復,長江沙市段水質全線提升至Ⅱ類,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可控,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。目前,由柳林洲公園、洋碼頭文創園、萬壽寶塔公園、荊江園、臨江仙公園串成的荊江風情帶,呈現的正是“萬里長江 美在荊江”的新畫卷。

治理進 污染退

——守護長江、完善機制

生態文明,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。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、最嚴密的法治,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。沙市區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考評體系,執行環?!耙黄狈駴Q”,嚴格環境準入,出臺了《關于全面推行河(湖)長制的實施方案》等20多個制度文件,嚴格落實《長江保護法》,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近10億元。在長江流域重點部位實施“天網工程”,加強對全江段實時監管。積極探索以市場化運作為主的長效管理模式,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,對長江岸線過往船舶垃圾和污染物實行清運,從制度約束和管理模式上下功夫,鼓勵人人成為“守護母親河”的行動者、示范者、引領者。

洋碼頭全貌

高端進 低端退

——呵護長江、轉型升級

沙市區深入踐行“兩山”理念,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,全力打造長江綠色生態廊道,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的新路子。以洋碼頭文創園為中心,匯聚沙市生態文化、商埠文化、工業文化,打造集休閑、娛樂、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濱江生態景觀帶,探索“生態+城市片區開發+旅游”模式。沙市記憶(1876--1949)文化展示館、江漢明珠工業成就展示館、大美荊江生態文明展示館、“荊江生態文化”科普教育示范基地、柳林洲露營基地、各類文創企業相繼建成入駐,這里是年青人的創業集聚地,是來荊州“逛吃拍照打卡一條龍”的寶藏園地,更是市民休閑出游的絕佳目的地。

“時代在進步,人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,看著如今美麗、熱鬧、繁華的荊江岸,真是無法與以前的場景聯想到一起,那時候在岸邊走一走都是‘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’?!弊鳛橐幻细酆饺?,沙市區港航物流事業發展中心主任范芃30年來,既參與也見證了荊江岸的蝶變,荊江岸也見證他的“衰老”。站在美麗的荊江長廊,望著長江母親河綿延流長生生不息,他說,“這一江清水兩岸碧綠滿是生機得來不易,雖然長江大保護任務艱巨過程漫長,但是有了更多的人參與,就一定能夠給子孫后代留下清潔美麗的長江?!?/span>

打印| 關閉
5级A片